最近,我市氣溫突降,早晚溫差較大,消化疾病患者也由此增多,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接診的一名消化性胃潰瘍患者,差點因拖延就診引起胃穿孔。連日來,該科病房患者猛增,一些患者不得不加床入院。徐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消化科專家陳光俠提醒,秋冬換季消化疾病易發(fā),注意保暖及飲食。
貽誤病情差點有性命之憂
10月30日上午,市民崔先生到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就診,反映自己前幾天出現上腹痛、反酸等癥狀,但他以為是消化不良引起的,并沒有引起太大重視,直到病痛加重無法忍受,才來醫(yī)院就診。57歲的患者崔先生,因“反復上腹隱痛不適4年,伴發(fā)酸、噯氣2天”入院,胃鏡檢查示胃體后壁廣基隆起性病變,大小約1-2cm,表面充血糜爛,超聲內鏡示病變處粘膜肌層呈低回聲改變,向腔內隆起,且粘膜下層明顯增厚,病理活查示胃黏膜的重度異型增生(癌前病變)。經過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在全麻內鏡下成功實施ESD手術,歷時不到1小時,解除了患者后顧之憂。術后予抑酸、護胃、抗感染等治療,患者恢復良好,無感染、出血等并發(fā)癥,第二天即能正常進食,術后5天就痊愈出院了。醫(yī)生告誡陪診家屬,如果再拖延下去,患者可能就會胃穿孔,也許還有生命危險。
胃鏡精查能早期發(fā)現癌癥
據了解,市一院消化內科新引進并投入使用EVIS(奧林巴斯)290內鏡系目前國際最先進的機器,具有清晰并自帶放大功能,可以進行電子染色,有助于提高胃食管早癌檢出率。目前蘇北地區(qū)僅有兩臺。消化內科副主任陳光俠從事消化專業(yè)并熟練胃腸鏡操作十余年,從事消化道腫瘤研究十余年,近三年來一直潛心研究胃食管早癌診斷與治療。據陳光俠介紹,相關權威數據表明,我國胃鏡檢查發(fā)現的胃食管癌90%屬于晚期癌,而早期癌的檢出率僅10%左右,大部分早期癌在普通內鏡檢查被遺漏。這樣的情況導致病情得不到及時診治而延誤治療時機,造成終生遺憾。
胃鏡精查是使用目前國際最先進的EVIS(奧林巴斯)290內鏡系統(tǒng),檢查管徑極其細軟,在檢查過程中不會像傳統(tǒng)胃鏡檢查那樣有明顯的異物感。為了更好地判斷病變,推廣舒適化檢查,胃鏡精查技術在無痛條件下進行,讓患者在短暫的睡眠狀態(tài)下完全放松自己,安全地進行胃鏡檢查,患者沒有任何不適的感覺及不良后遺癥,檢查完畢很快就能蘇醒。
據陳光俠主任介紹,近年來,隨著內鏡治療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為了避免外科手術帶來的風險,內鏡下治療早期消化癌作為一種微創(chuàng)治療手段在日本及韓國等都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是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新技術, 治療主要針對早期消化道癌和癌前病變。方法是在內鏡粘膜下注射基礎上利用幾種特殊的高頻電刀將病變所在黏膜剝離而達到治療目的的內鏡下操作技術。ESD擴大了普通內鏡下切除的適應癥,可完整地切除病變,達到根治消化道腫瘤的效果,是目前國際上治療胃腸道早期癌及癌前期病變的最先進技術,而且彌補了EMR存在無法整塊切除大面積病變的問題,從而避免開腹或腹腔鏡手術,大大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且與外科手術切除相比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等優(yōu)點。
與外科手術相比,ESD具有以下優(yōu)勢:不用開刀、創(chuàng)傷小、無痛苦;技術成熟,成功率高;并發(fā)癥少,治療時間短,患者易耐受;與外科手術相比經濟合理,大大減輕患者經濟負擔;可以根據病變的部位、大小、形狀和組織類型制定合理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在根除腫瘤的同時完整的保留胃腸道的結構和功能。
專家提醒:注意保暖及飲食
消化科陳光俠副主任提醒市民,秋冬季節(jié)更替,不僅流感等呼吸道疾病多發(fā),胃腸道疾病也處于高發(fā)期,因此提醒市民要根據氣溫的變化隨時增添衣服,保持腹部溫暖,在注意飲食衛(wèi)生的基礎上應定時定量,避免暴飲暴食。另外,情緒的調整尤為重要,“好心情不但能有效預防腸胃疾病,也能有效防止其他疾病的發(fā)生。”
陳主任同時提醒,早期胃食管癌往往沒有特異性臨床表現,僅表現為上腹飽脹不適,納差,乏力,上腹隱痛,或者沒有任何臨床癥狀,因而易被忽視。因此有癥狀的人群及有腫瘤家庭史、癌前病變、息肉病史或40歲以上的人群應隨時檢查,以免發(fā)生癌變,提高消化道早癌的檢出率。
有調查顯示,消化道早癌早期治療存活率>90%,晚期治療則<10%。在我國,由于缺乏對疾病早期預防的觀念,以及對消化道早期癌的重視不夠等諸多因素,多數患者就診時已處于中晚期,治療費用高,疾病負擔重,遠期效果差。
對消化道早期癌進行干預和診治,不僅符合國家腫瘤防治策略,也是降低患者醫(yī)療經濟負擔、改善患者生存質量、降低惡性腫瘤死亡率的有效途徑。消化內鏡新技術的出現,不但明顯提高了消化道早期癌的檢出率,也為消化道早期癌內鏡治療提供了基礎,為廣大患者帶來福音。